酶学与酶工程

第二章 酶学基础与酶工程原理

一、酶的分类与命名

酶的分类体系

  • 蛋白类酶(P酶):国际酶学委员会(EC)提出的六大类酶分类方案
  • 核酸类酶(R酶):
    • 分子内催化R酶(in cis ribozyme)
    • 分子间催化R酶(in trans ribozyme)

蛋白类酶(P酶)命名规则

推荐命名法

底物名 + 催化反应类型 + 酶

示例:淀粉酶、蛋白酶(可省略"水解"二字)

可添加来源或特性:胃蛋白酶、碱性磷酸酶

系统命名法

底物名(供体:受体) + 催化反应类型 + 酶

多底物需全部列出(水解反应水可省略),底物间用":"隔开

需标明底物构型

命名示例

[EC 1.1.1.1] 乙醇脱氢酶

系统命名:乙醇:NAD⁺ 氧化还原酶

反应式:CH₃CH₂OH + NAD⁺ → CH₃CHO + NADH + H⁺

[EC 2.6.1.2] 谷丙转氨酶

系统命名:丙氨酸:α-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

反应式:丙氨酸 + α-酮戊二酸 → 丙酮酸 + 谷氨酸

P酶系统命名编号

EC 类.亚类.小类.序号

  • 类:六大类酶(氧化还原酶、转移酶、水解酶、裂合酶、异构酶、连接酶)
  • 亚类:按底物、化学键或基团划分
  • 小类:按相同性质划分
  • 序号:具体酶的顺序编号

示例:β-D-葡萄糖氧化还原酶 [EC 1.1.3.4]

  • 类:氧化还原酶类(1)
  • 亚类:在供体CH-OH基上进行(1)
  • 小类:以氧为氢受体(3)
  • 序号:具体酶编号(4)

其他分类方法

按化学组成
  • 简单蛋白酶:活性仅取决于蛋白质结构(如脲酶、蛋白酶)
  • 结合蛋白酶:需非蛋白组分(辅助因子)才有活性
按分子结构
  • 单体酶:单条肽链(溶菌酶)或多肽链共价连接(胰凝乳蛋白酶)
  • 寡聚酶:多个亚基缔合(乳酸脱氢酶)
  • 多酶体系:多种酶嵌合(丙酮酸脱氢酶系)

二、酶的结构与活性中心

酶分子结构层次

  • 一级结构:氨基酸排列顺序
  • 二级结构:α-螺旋、β-折叠、β-转角、无规则卷曲
  • 超二级结构:βαβ、βββ、αα等组合体
  • 结构域:独立折叠单位(50-300个氨基酸)
  • 三级结构: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
  • 四级结构:多个亚基聚合(如乳酸脱氢酶含4亚基)

酶的活性中心

酶分子中少数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空间区域,负责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

  • 必需基团:直接参与催化的化学基团
  • 结合基团:与底物结合的基团
  • 催化基团:催化化学反应的基团

活性中心共性

  • 仅占酶分子很小部分(1-2%)
  • 三维实体结构
  • 位于酶表面疏水性裂缝中
  • 构象可变化(诱导契合)
  • 通过次级键(氢键、盐键等)与底物结合

活性中心测定方法

切除法

用蛋白水解酶切除肽链,测定剩余活性

化学修饰法

修饰活性中心基团(-OH, -SH等)后测活性变化

X射线晶体衍射

直接测定酶三维结构确定活性中心

基因定点突变

突变特定氨基酸后比较酶活性

三、酶的作用机制

酶催化特性

高度专一性
  • 绝对专一性:只催化一种底物(如脲酶)
  • 构型专一性:识别立体异构体(如L-乳酸脱氢酶)
  • 相对专一性:催化一类相似底物
    • 键专一性(如酯酶)
    • 基团专一性(如胰蛋白酶)
高效催化

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

酶降低活化能示意图
条件温和

最适温度20-40℃,pH 5-8

酶最适条件示意图
活性可调节
  • 酶浓度调节
  • 激素调节
  • 动力学调节
  • 共价修饰
  • 酶原激活

专一性机制学说

锁钥学说

酶与底物如钥匙与锁般精确匹配

局限性:无法解释可逆反应

锁钥模型示意图
诱导契合学说

底物诱导酶构象变化形成互补结构

诱导契合示意图
三点结合理论

酶与底物至少三点结合实现不对称催化

三点结合示意图

高效催化机制

邻近与定向效应

提高活性中心底物浓度和正确取向

应变效应

底物诱导酶构象变化产生张力作用

广义酸碱催化

活性中心酸碱基团参与质子转移

His咪唑基(pKa≈6.0)是重要催化基团

共价催化

酶与底物形成共价中间复合物

Ser羟基、Cys巯基等参与亲核攻击

疏水微环境

低介电环境增强电荷相互作用

四、酶催化反应动力学

米-曼氏方程(Michaelis-Menten)

v = (Vmax [S]) / (Km + [S])
  • [S] < 0.01Km一级反应动力学
  • [S] > 100Km零级反应动力学
  • 0.01Km < [S] < 100Km混合级反应

动力学参数

参数 符号 定义 意义
米氏常数 Km v = 1/2 Vmax时的底物浓度 酶特征常数,Km越小亲和力越大
最大反应速率 Vmax 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反映酶催化效率
催化常数 kcat 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转化底物分子数 又称转换数(TN),值越大效率越高
专一性常数 kcat/Km 催化常数与米氏常数比值 表示催化效率,最大值~108-109 s-1M-1

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

Lineweaver-Burk法

(双倒数作图法)

1/v 对 1/[S]作图得直线

斜率 = Km/Vmax

Y截距 = 1/Vmax

X截距 = -1/Km

双倒数图示意图
Eadie-Hofstee法

v 对 v/[S]作图

斜率 = -Km

Y截距 = Vmax

Hanes-Woolf法

[S]/v 对 [S]作图

斜率 = 1/Vmax

Y截距 = Km/Vmax

五、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

底物浓度
  • 矩形双曲线关系
  • 过量底物可能抑制(底物抑制)
  • 原因:多个底物分子占据部分活性位点
底物浓度影响示意图
酶浓度

当[S]足够高时,v ∝ [E]

酶活力测定时选择[S]=10Km

酶浓度影响示意图
温度
  • 存在最适温度(optimum temperature)
  • 受作用时间、底物浓度等影响
  • 反应时间长则最适温度低
温度影响示意图
pH值
  • 存在最适pH(optimum pH)
  • 钟罩形曲线关系
  • 影响酶构象和底物解离状态
pH影响示意图
产物

产物抑制(product inhibition)常见

竞争性或非竞争性抑制

激活剂
  • 无机离子(Ca²⁺、Mg²⁺、Cl⁻等)
  • 有机分子
  • 超过阈值可能抑制
抑制剂
  • 降低酶催化速率
  • 研究意义:药物设计、代谢调控

六、酶反应的抑制动力学

抑制类型与鉴别

特征 不可逆抑制 可逆抑制
结合方式 共价结合 非共价结合
去除方法 不能透析去除 可透析去除
时间相关性 与时间有关 与时间无关
酶活性恢复 难以恢复 可恢复

可逆抑制类型

竞争性抑制
  • 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中心
  • Km增大,Vmax不变
  • 示例:磺胺药物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
竞争性抑制示意图
非竞争性抑制
  • 抑制剂结合非活性中心
  • Km不变,Vmax降低
非竞争性抑制示意图
反竞争性抑制
  • 抑制剂只结合ES复合物
  • Km减小,Vmax降低
  • 在多元反应中常见
反竞争性抑制示意图

不可逆抑制类型

非专一性
  • 修饰必需基团和非必需基团
  • 如农药、重金属、烷化剂
专一性
  • Ks型:结构与底物类似(亲和型)
  • Kcat型:被酶催化后共价结合(自杀性底物)
  • 示例:青霉素抑制糖肽转肽酶

七、酶的分离纯化

纯化原则与策略

  • 根据使用目的确定纯化策略
  • 经济性:低成本、高效率(3-5步)
  • 保持酶活性:避免高温、剧烈震荡
  • 建立灵敏检测手段评估纯化效果

防酶变性措施

  • 低温操作(尤其有机溶剂存在时)
  • 避免局部过酸过碱
  • 添加消泡剂防止泡沫
  • 加入EDTA螯合重金属
  • 加入巯基试剂(如DTT)防氧化
  •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

纯化步骤

前处理

材料选择与预处理:选择酶含量高的材料,保持新鲜

细胞破碎
  • 机械法:捣碎、研磨、匀浆
  • 物理法:温度差、压力差、超声波
  • 化学法:有机溶剂、表面活性剂
  • 酶解法:自溶或外加酶制剂
粗分级分离
  • 盐析沉淀(常用硫酸铵)
  • 有机溶剂沉淀(乙醇、丙酮)
  • 等电点沉淀
  • 透析
  • 离心分离
细分级分离
  • 凝胶过滤层析
  • 离子交换层析
  • 亲和层析
  • 电泳分离

层析技术比较

层析类型 分离原理 常用介质 特点
凝胶过滤 分子大小 Sephadex, Superdex 非吸附性,分辨率高
离子交换 电荷性质 DEAE, CM 应用最广泛(75%工艺)
亲和层析 特异性结合 Ni-NTA, Protein A 高效捕获目标分子
疏水层析 疏水性 苯基琼脂糖 分离疏水性蛋白
反相层析 疏水性 C18, C8 用于小分子和变性蛋白

酶活力测定与评价

指标 计算公式 意义
比活力 总活力单位/总蛋白(mg) 酶纯度指标
纯化倍数 纯化后比活力/纯化前比活力 纯化效果
酶活回收率 纯化后总活力/纯化前总活力×100% 得率指标

酶活力测定要点

  • 测定初速度(底物消耗<5%)
  • 底物浓度远大于酶浓度
  • 在最适条件下进行
  • 迅速混合并计时
  • 采用合适方法中止反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