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酶学基础与酶工程原理
底物名 + 催化反应类型 + 酶
示例:淀粉酶、蛋白酶(可省略"水解"二字)
可添加来源或特性:胃蛋白酶、碱性磷酸酶
底物名(供体:受体) + 催化反应类型 + 酶
多底物需全部列出(水解反应水可省略),底物间用":"隔开
需标明底物构型
[EC 1.1.1.1] 乙醇脱氢酶
系统命名:乙醇:NAD⁺ 氧化还原酶
反应式:CH₃CH₂OH + NAD⁺ → CH₃CHO + NADH + H⁺
[EC 2.6.1.2] 谷丙转氨酶
系统命名:丙氨酸:α-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
反应式:丙氨酸 + α-酮戊二酸 → 丙酮酸 + 谷氨酸
EC 类.亚类.小类.序号
示例:β-D-葡萄糖氧化还原酶 [EC 1.1.3.4]
酶分子中少数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空间区域,负责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
用蛋白水解酶切除肽链,测定剩余活性
修饰活性中心基团(-OH, -SH等)后测活性变化
直接测定酶三维结构确定活性中心
突变特定氨基酸后比较酶活性
显著降低反应活化能
最适温度20-40℃,pH 5-8
酶与底物如钥匙与锁般精确匹配
局限性:无法解释可逆反应
底物诱导酶构象变化形成互补结构
酶与底物至少三点结合实现不对称催化
提高活性中心底物浓度和正确取向
底物诱导酶构象变化产生张力作用
活性中心酸碱基团参与质子转移
His咪唑基(pKa≈6.0)是重要催化基团
酶与底物形成共价中间复合物
Ser羟基、Cys巯基等参与亲核攻击
低介电环境增强电荷相互作用
| 参数 | 符号 | 定义 | 意义 |
|---|---|---|---|
| 米氏常数 | Km | v = 1/2 Vmax时的底物浓度 | 酶特征常数,Km越小亲和力越大 |
| 最大反应速率 | Vmax | 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| 反映酶催化效率 |
| 催化常数 | kcat | 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转化底物分子数 | 又称转换数(TN),值越大效率越高 |
| 专一性常数 | kcat/Km | 催化常数与米氏常数比值 | 表示催化效率,最大值~108-109 s-1M-1 |
(双倒数作图法)
1/v 对 1/[S]作图得直线
斜率 = Km/Vmax
Y截距 = 1/Vmax
X截距 = -1/Km
v 对 v/[S]作图
斜率 = -Km
Y截距 = Vmax
[S]/v 对 [S]作图
斜率 = 1/Vmax
Y截距 = Km/Vmax
当[S]足够高时,v ∝ [E]
酶活力测定时选择[S]=10Km
产物抑制(product inhibition)常见
竞争性或非竞争性抑制
| 特征 | 不可逆抑制 | 可逆抑制 |
|---|---|---|
| 结合方式 | 共价结合 | 非共价结合 |
| 去除方法 | 不能透析去除 | 可透析去除 |
| 时间相关性 | 与时间有关 | 与时间无关 |
| 酶活性恢复 | 难以恢复 | 可恢复 |
材料选择与预处理:选择酶含量高的材料,保持新鲜
| 层析类型 | 分离原理 | 常用介质 | 特点 |
|---|---|---|---|
| 凝胶过滤 | 分子大小 | Sephadex, Superdex | 非吸附性,分辨率高 |
| 离子交换 | 电荷性质 | DEAE, CM | 应用最广泛(75%工艺) |
| 亲和层析 | 特异性结合 | Ni-NTA, Protein A | 高效捕获目标分子 |
| 疏水层析 | 疏水性 | 苯基琼脂糖 | 分离疏水性蛋白 |
| 反相层析 | 疏水性 | C18, C8 | 用于小分子和变性蛋白 |
| 指标 | 计算公式 | 意义 |
|---|---|---|
| 比活力 | 总活力单位/总蛋白(mg) | 酶纯度指标 |
| 纯化倍数 | 纯化后比活力/纯化前比活力 | 纯化效果 |
| 酶活回收率 | 纯化后总活力/纯化前总活力×100% | 得率指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