酶学与酶工程

第三章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

一、固定化酶的定义

固定化酶概念

在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存在的酶,能连续地进行反应,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

水溶性酶 + 水不溶性载体 → 固定化技术 → 水不溶性酶(固定化酶)

固定化酶解决的问题
  • 酶的稳定性问题
  • 酶的应用问题
  • 产物分离纯化问题
  • 酶重复使用问题
游离酶不足之处示意图

二、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缺点

优点
  • 提高酶的稳定性
  • 酶可反复使用,提高效率降低成本
  • 易于分离底物和产物
  • 生产可连续化和自动化
  • 增加产物收率,提高产物质量
缺点
  • 固定化时酶活力有损失
  • 只适用于小分子底物,大分子底物不适宜
  • 载体和试剂成本高,投资大

三、固定化酶的制备原则

  • 有利于生产自动化、连续化
  • 应有最小的空间位阻
  • 酶与载体必须结合牢固
  • 维持酶的催化活性及专一性
  • 成本尽可能低
  • 稳定性好
  • 载体有一定惰性

四、酶的固定化方法

吸附法
  • 物理吸附法:通过氢键、疏水作用等物理作用吸附
  • 离子交换吸附法:通过离子键结合到离子交换基团载体

载体材料

  • 无机载体:活性炭、多孔玻璃、高岭土等
  • 有机载体:多糖类凝胶、大孔吸附树脂等
  • 纳米材料:聚苯乙烯、碳纳米管、石墨烯等
吸附法示意图
共价结合法

酶与载体以共价键结合,应用最广泛的方法

载体活化方法

  • 重氮法:生成重氮盐衍生物
  • 叠氮法:生成叠氮化合物
  • 烷基化反应法:引入活泼卤素
  • 溴化氰法:活化多糖类物质
共价结合示意图
交联法

通过双功能试剂将酶联结成网状结构

交联剂

  • 戊二醛(最常用)
  • 己二胺
  • 顺丁烯二酸酐
  • 异氰酸酯
交联法示意图
包埋法
  • 网格型:将酶包埋在凝胶格子中
  • 微囊型:将酶包埋在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囊中

包埋材料

  • 天然凝胶:明胶、海藻酸钠、卡拉胶等
  • 合成材料:聚丙烯酰胺、聚乙烯醇等
包埋法示意图
固定化方法 优点 缺点
吸附法 操作条件温和,酶构象变化小 结合力弱,易脱落
共价结合法 结合牢固,可长时间使用 反应激烈,酶易失活,操作繁琐
交联法 结合牢固,稳定性好 酶活损失大,颗粒小机械强度差
包埋法 酶活回收率高,操作简单 只适合小分子底物,扩散阻力大

五、影响固定化酶性能的因素

构象改变与立体屏蔽
  • 酶分子构象发生扭曲
  • 载体造成空间障碍
  • 影响底物与活性中心接触
分配效应与扩散限制
  • 载体性质改变底物和效应物分配
  • 底物、产物迁移速度受限
  • 微环境与宏观环境差异
微扰
  • 载体亲水/疏水性影响酶活性
  • 介质介电常数影响催化能力

六、固定化酶的性质变化

酶活力变化
  • 多数情况下酶活力比天然酶小
  • 高分子底物受影响更大(空间位阻)
  • 个别情况酶活力提高(酶被修饰)

胰蛋白酶消化酪蛋白(高分子)活力为原酶30%

消化小分子底物活力为原酶80%

稳定性变化
  • 大多数情况下稳定性提高
  • 热稳定性增加
  • 对有机溶剂、变性剂稳定性提高
  • 对蛋白酶抗性增强
最适温度变化
  • 多数情况最适温度提高
  • 热稳定性增强使适应范围扩大
最适温度变化示意图
最适pH变化
  • 载体带负电荷:pH向碱性方向移动
  • 载体带正电荷:pH向酸性方向移动
  • 产物性质影响:酸性产物使最适pH比游离酶高
最适pH变化示意图
Km值变化
  • 空间立体障碍使表观Km上升
  • 载体与底物带相同电荷:Km增大
  • 载体与底物带相反电荷:Km可能减小
Km值变化示意图

七、评价固定化酶的指标

指标 定义 意义
固定化酶活力 每毫克干重固定化酶每分钟转化底物的量 (μmol·min⁻¹·mg⁻¹) 衡量固定化酶催化效率
偶联率 载体结合酶量(或酶活力)的百分数 反映载体结合效率
酶活力回收率 固定化酶活力占溶液酶活力的百分数 反映固定化过程酶活力保持程度
相对酶活力 相同酶蛋白量的固定化酶与游离酶活力比值 衡量固定化对酶活性的影响
操作半衰期(t₁/₂) 连续测活条件下酶活力下降为最初一半所需时间 衡量操作稳定性

八、固定化细胞

定义与分类

固定在载体上,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生命活动的细胞

  • 固定化活细胞:保持代谢活性
  • 固定化死细胞:仅利用细胞内酶
优点
  • 保持胞内酶系原始状态与天然环境
  • 保持多酶系统,无需辅酶再生
  • 省去酶分离纯化,降低成本
缺点
  • 需保持菌体完整,防止自溶
  • 存在扩散限制作用
  • 可能形成不需要的副产物

固定化方法

包埋法

最常用的方法,使用聚丙烯酰胺、海藻酸等材料

1977年中国固定化青霉素酰胺酶:明胶+戊二醛包埋大肠杆菌

吸附法
  • 转瓶法:表面处理带电荷
  • 微载体法:直径100-200μm带电荷颗粒
  • 中空纤维法:半透膜性质

用于生产干扰素、疫苗、单克隆抗体等

九、辅因子的固定化

固定化原因
  • 有机辅因子在使用过程中会流失
  • 不能自行再生
  • 价格昂贵
固定方式
  • 载体结合法:吸附、共价结合或包埋
  • 膜反应系统:利用膜截留辅因子
  • 辅因子大分子化:共价结合到高分子上

辅因子再生方法

方法 原理 特点
化学法 利用化学试剂与辅因子氧化还原反应 简单直接
酶法 利用偶合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应用最广泛
电化学法 通过电极电子传递直接再生 无副产物
光化学法 含光敏剂、电子载体等反应系统 利用光能
基因工程法 构建含偶联酶系的工程菌 高效稳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