酶学与酶工程

第五章 非水酶学

一、非水酶学概述

传统认识与突破

  • 传统认为酶只能在水相中催化,有机溶剂是酶的变性剂
  • 1966年:Dostoli和Siegel发现胰凝乳蛋白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在有机溶剂中有催化活性
  • 1977年:Klibanov在水/氯仿两相体系中用脂肪酶催化N-乙酰-L-色氨酸酯化,收率100%
  • 1984年:Zaks和Klibanov在《Science》发表"酶非水相催化"文章,标志非水酶学诞生

非水酶学定义

研究酶在非水相中催化机理的学科

非水介质中酶催化的优点

  • 有利于疏水性底物反应,增强溶解度
  • 提高酶的热稳定性
  • 催化水中不能进行的反应
  • 改变反应平衡移动方向
  • 控制底物专一性
  • 防止水引起的副反应
  • 酶和产物易于回收
  • 避免微生物污染

非水酶学中的反应介质

  • 有机介质
    • 微水有机溶剂单相体系(水不互溶有机溶剂,含量>98%)
    • 水-有机溶剂单相体系(水与互溶有机助溶剂组成)
    • 水-有机溶剂两相系统(水与疏水性有机溶剂组成)
    • 胶束和反胶束体系(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的有机溶剂系统)
  • 气相介质
  • 超临界流体介质(如超临界CO2
  • 离子液介质
  • 低共熔混合体系
  • 无溶剂或微溶剂反应体系

常用的有机介质体系

微水有机溶剂单相体系
  • 水不互溶有机溶剂(含量>98%)
  • 酶以冻干粉或固定化酶形式悬浮
  • 常用溶剂:烷烃类、芳香族化合物、卤代烃、醚
水-有机溶剂单相体系
  • 水与有机助溶剂(10~20%)组成
  • 适用于溶解度低、反应速度慢的亲脂性底物
  • 常用溶剂:DMSO、DMF、THF、二噁烷、丙酮
水-有机溶剂两相系统
  • 水与疏水性有机溶剂组成两相
  • 适用于强疏水性底物(甾体类、脂类、烯烃类)
  • 常用溶剂:烃、醚、酯
胶束与反胶束体系
  • 含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的有机溶剂系统
  • 水浓度>有机溶剂:正相胶束(极性端朝外)
  • 水浓度<有机溶剂:反相胶束(极性端朝内)
  • 常用表面活性剂:AOT、Tween

超临界流体(SCF)介质特点

  • 温度和压力处于临界点以上,性质介于液体和气体之间
  • 常用超临界流体:CO2(临界温度304.1K,压力7.38MPa)
  • 优点:高扩散系数、低粘度、低表面张力、无毒、无污染
  • 可控制反应速率和平衡,简化产物分离

离子液介质特点

  • 由有机阳离子和有机/无机阴离子组成
  • 无蒸汽压,温度范围宽(-100°C至200°C)
  • 热稳定性好,导电性好,可设计性强
  • 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

二、非水介质中酶的结构与性质

非水介质中酶的结构

  • 刚-柔并存
    • 刚性:维持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精确性
    • 柔性:局部区域可运动性
  • 水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
    • 水分子破坏蛋白质分子内氢键,使结构松散
    • 非水介质中酶分子内氢键增强,结构更紧密
  • 动力学刚性与热力学稳定性
    • 动力学刚性:维持酶催化活性必需的构象
    • 热力学稳定性:水导致酶的热失活

非水介质中酶的性质

  • 酶的稳定性提高
    • 水减少降低不可逆热失活(如脱氨、肽键水解)
    • 例:脂肪酶Lipozyme TM在橄榄油中60℃保温24小时仍保持82%活性
    • 疏水溶剂对酶基本惰性
    • 蛋白酶解在有机溶剂中不可能发生
  • 酶的特异性变化
    • 底物专一性:受溶剂极性影响(疏水性溶剂中疏水性底物易反应)
    • 对映体选择性:水溶液中较强,疏水性有机介质中较差
    • 区域选择性:酶选择性催化底物分子中某个区域基团
    • 键选择性:优先催化特定化学键
  • pH记忆
    • 酶在非水介质中保持其冻干前缓冲液的pH状态
    • 可通过有机相缓冲液控制(pH忘记)
  • 有机相生物印迹酶
    • 酶与配体相互作用改变构象,在非水介质中保持新构象
    • 例:枯草杆菌蛋白酶在含N-Ac-Tyr-NH2的缓冲液中冻干后,在辛烷中催化活性提高100倍

对映体选择性

立体选择系数(KLD)= (kcat/Km)L / (kcat/Km)D

  • Km:米氏常数
  • kcat:酶的转换数
  • 立体选择系数越高,酶催化的对映体选择性越强

三、影响非水介质中酶催化的因素

必需水

  • 定义:维持酶分子完整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
  • 水的作用
    • 维持酶催化活性必需的构象(润滑剂和增塑剂)
    • 过量水导致酶热失活(脱氨、肽键水解等)
  • 水活度(aw
    • 定义:aw = P/P0(P:体系水蒸气压;P0:纯水蒸气压)
    • 更准确描述酶活性与水的关系(与溶剂极性无关)
    • 大多数酶催化的最适aw为0.5-0.6
    • 调控方法:饱和溶液平衡法、高水合盐法、直接加水法
  • 最适水含量
    • 酶含水量 < 最适含水量:活性低
    • 酶含水量 > 最适含水量:活性低
    • 水含量微小变化可导致酶催化活力的较大改变
必需水与酶活性关系示意图

有机溶剂

  • 影响途径
    • 干扰酶氢键和疏水键改变构象
    • 与底物或产物相互作用
    • 与酶周围水层作用
  • 溶剂极性参数(lgP)
    • lgP = lg(溶剂在正辛烷中浓度/溶剂在水相中浓度)
    • lgP > 4:酶活力低
    • lgP < 2:酶活力较高
    • 2 ≤ lgP ≤ 4:酶活力适中(推荐范围)
  • 选择原则
    • 极性系数(lgP在2-5之间)
    • 与反应匹配性(如糖改性需亲水性溶剂)
    • 对主反应惰性
    • 考虑密度、黏度、毒性、成本等
有机溶剂lgP值与酶活性关系示意图

其他因素

  • pH选择和离子强度:冻干缓冲液离子强度增大可提高酶活
  • 干燥剂、赋形剂:如山梨醇、冠醚可增强酶活性
  • 物理因素:微波辐射、超声波等
  • 酶形式:酶粉、化学修饰酶、固定化酶

四、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类型

  • 合成反应
    • 脂肪酶/酯酶催化有机酸和醇合成酯
    • 蛋白酶催化氨基酸合成多肽
  • 转移反应
    • 脂肪酶催化酯与有机酸转酯反应
    • 例:猪胰脂肪酶拆分外消旋体
  • 醇解反应
    • 脂肪酶催化酸酐醇解生成二酸单酯
  • 氨解反应
    • 脂肪酶催化脂类氨解生成酰胺和醇
    • 例:在叔丁醇中催化外消旋甘氨酸甲酯不对称氨解
  • 异构反应
    • 异构酶催化异构化(如消旋酶)
  • 氧化还原反应
    • 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/还原反应(单加氧、双加氧)
    • 脱氢酶催化醛/酮还原成醇
  • 裂合反应
    • 醇腈酶催化醛与氢氰酸生成醇腈衍生物
酶催化反应类型示意图

五、非水介质酶催化的应用

酯的合成

  • 短链脂肪酸酯:香味剂,用于食品、化妆品等
  • 糖脂:生物功能分子,酶法选择性酯化解决化学合成难题
  • 黄酮类化合物酰化:提高溶解性、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
  • 生物柴油生产
    • 酶法:脂肪酶催化油脂与小分子醇酯交换
    • 优点:条件温和、无污染;缺点:转化率低(40-60%)、酶寿命短
    • 意义:可再生能源、环保、解决能源安全问题

肽的合成

  • 天苯肽:嗜热菌蛋白酶合成(食品甜味剂)
  • α-胰蛋白酶:在两相系统中催化合成率100%
  • 脂肪酶:催化青霉素前体等多肽合成

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

  • 旋光性高分子:酶法合成手性聚合物
  •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
    • 聚酯类:线性单体缩合或内酯开环聚合
    • 聚糖酯类:酶法选择性酰化多糖
  • 酚树脂:辣根过氧化物酶(HRP)催化酚类聚合,无甲醛污染
  • 导电有机聚合物:HRP催化合成聚苯胺等导电聚合物

光学活性化合物的制备(手性药物拆分)

  • 背景:手性药物对映体药理作用不同(如"反应停"事件)
  • 拆分原理:脂肪酶选择性催化一种对映体反应
  • 应用实例
    • β-阻断剂类(如普萘洛尔、环氧丙醇)
    • 非甾体抗炎剂类(如萘普生、布洛芬)
    • 羟色胺拮抗物和摄取抑制剂

手性药物对映体作用的四种类型

  • 一种有显著疗效,另一种疗效弱或无效
  • 一种有显著疗效,另一种有毒副作用
  • 两种对映体具有各自不同的药效
  • 两种对映体的作用具有互补性
手性药物拆分示意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