酶学与酶工程

第七章 抗体酶

一、抗体酶概述

基本概念

  • 抗体酶 (Abzyme) / 催化抗体 (Catalytic antibody): 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抗体分子,在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
  • 是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能力结合的产物
  • 1986年由Lerner和Schultz两个实验室同时在《Science》上发表论文首次报道

关键概念

  • 半抗原: 具有反应原性但无免疫原性,通常只有一个抗原表位
  • 完全抗原: 有2个及以上抗原表位,分子量大于1万
  • Fv/Fab/CDR: 抗体最小识别单位,保持抗体特异性

过渡态理论

  • 反应物变为产物前需获得能量成为过渡态(最高能阶)
  • 过渡态与反应物的能阶之差称为活化能
  • 酶与底物结合经历过渡态,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
  • 1969年Jencks提出: 若能找到对应某反应过渡态的抗体,则此抗体具有酶的性质
过渡态理论示意图

抗体酶的特性

催化特性
  • 与配体(底物)结合的专一性(立体专一性)
  • 高效催化性(比非催化反应快10²-10⁶倍)
  • 具有米氏方程动力学及pH依赖性
独特优势
  • 能催化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
  • 更强的专一性和稳定性
  • 在有机溶剂中保持活性
  • 可根据需要人工设计

二、抗体酶的催化作用机理

核心机理

  • 过渡态理论: 抗原最大限度接近特定反应的过渡态,诱导抗体发挥催化作用
  • 实际采用过渡态类似物作为抗原

重要反应机制

水解作用机制

催化水解反应(如酯类、肽键水解)

水解作用示意图
基团转移

催化基团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

基团转移示意图
连续反应机制

催化多步连续反应

连续反应示意图

介质效应

酯解反应

抗体酶在有机溶剂中具稳定性

脱羧反应

有机溶剂引起脱羧反应速率增加

酰基转移反应

在疏水溶剂中活性较高

三、抗体酶的制备方法

稳定过渡态法

(免疫诱导法)

设计半抗原,通过间隔链与载体蛋白(如牛血清白蛋白)偶联制成抗原
对宿主有机体进行免疫,产生抗体
脾脏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
杂交体克隆化,产生单一均匀抗体
抗体与半抗原互补法
  • 利用抗体与半抗原之间的电荷互补性
  • 带正电半抗原诱导出带负电残基的抗体
  • 可作为碱基催化β消除反应

Janda实验: 带电半抗原1诱导出催化活性抗体,中性半抗原2则无

熵阱法
  • 利用抗体结合能克服反应熵垒
  • 冻结转动和翻转自由度
  • 成功应用于催化Diels-Alder环加成反应
多底物类似物法
  • 引入辅因子(金属离子、血红素等)
  • Lerner等将金属离子引入抗体酶,催化肽键选择性水解
化学修饰法
  • 在抗体结合位置引入催化功能基团
  • 常用游离巯基(高亲核性)
  • 示例: 将巯基引入抗2,4-二硝基苯酚单抗
蛋白质工程法
  • 定点突变精确引入催化基团
  • Schultz小组将组氨酸插入抗体结合部位
  • 加速酯水解反应9×10⁴倍
抗体库法
  •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
  • 构建抗体基因库(轻链和重链)
  • 筛选所需抗体并进行克隆扩增
从B淋巴细胞提取mRNA
逆转录为cDNA
构建噬菌体抗体库
筛选所需抗体
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示意图

四、抗体酶的筛选方法

ELISA法

用ELISA法筛选对半抗原有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

ELISA筛选示意图
酶学活性检测法

直接用反应底物检测细胞培养液中抗体的酶活性

短过渡态类似物法

以过渡态类似物中含有的必需基团的基本结构单元为筛选标准

基因筛选法

应用基因探针对基因抗体库进行分析和筛选

五、抗体酶的应用

在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

  • 催化六大类型酶促反应:水解、消除、缩合、氧化还原、重排、聚合等
  • 催化天然酶不能催化的反应
  • 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

阐明化学反应机制

  • 通过抗体酶设计研究酶的催化机制
  • 示例:N-甲基原卟啉作为半抗原诱导的抗体催化原卟啉金属螯合反应,证明亚铁螯合酶催化过渡态是扭曲结构

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

  • 抗体介导前药治疗(ADEPT)技术
    • 将水解前药的酶与肿瘤专一性抗体偶联
    • 酶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
    • 前药被抗体酶水解释放抗肿瘤药物
    • 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,减少全身毒性
  • 戒毒应用
    • Landry等用可卡因水解过渡态类似物诱导单克隆抗体
    • 催化可卡因分解,使其失去刺激功能
    • 可用于被动免疫阻断可卡因上瘾
抗体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示意图